BloggerAds廣告聯播

我認為蒐藏行為是種「偏執」的展現。所謂的「偏執」,指的是理性未能充分作用,而導致目光過於褊狹,最終「扭曲」了整件事的本質。而「扭曲」的關鍵在於去脈絡化。

 

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脈絡。如果說愛情的脈絡包含「愛人的占有欲」與「被愛的歸屬感」這兩大面向,只是蒐藏將無法滿足「被愛的歸屬感」;而即便只看「愛人的占有欲」,也應承載著「過去的回憶」、「現在的互動」與「未來的希望」;蒐藏限制了「現在」與「未來」,日後也就不會有「過去」。佔有了形體,情感卻成了灘死水,再也掀不起漣漪,更別說是波瀾;如此殘缺的愛,滿足不了任何人,卻竟是自己所一手造成。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.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(五月天)

 

(主歌1)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報告同學的內容,大致上分作兩部分。

 

首先,對於「周易的象徵原理」,以「天人感應」的觀點來解釋;認為「天道」與「人道」之間有相似之處,可以「聯想」來產生「連結」。然而,這沒有解釋到如何能避免穿鑿附會;所謂的「穿鑿附會」,白話來說就是「錯誤的聯想」;舉例來說有人打了噴嚏,結果發生地震,藉由聯想產生連結之後,就變成「噴嚏」象徵「地震」;我們都知道這個例子很荒謬,不可能是先哲長久觀察下來的結果,但我所要表達的概念是「聯想與現實是有落差的」,即使把時間拉長也一樣;大家應該都聽過河伯娶親的故事,讓「獻祭」與「洪患」產生連結,正是個典型的「錯誤聯想」;由此可知,單純以「聯想」來作為「象徵原理」是不夠周全的。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*愛你(陳芳語)

 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前陣子,「認識測驗」在臉書上頗為流行;據說這種測驗是由本人設計題目,再讓朋友來作答,看看他人有多了解自己。這種類型的測驗能夠如此風靡,除了客製化的樂趣之外,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人們需要被了解,想要確認他人對自己的熟悉程度,甚至還可能會期望他人能從這份測驗當中,再多了解自己一點;另一方面,我猜想,應該有不少人反而是在設計題目的過程當中,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,或者說,回想起了曾經的自己。

 

    孔子曾說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,卻也說「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」;或許,人是否有必要真正被他人了解,還是個有待商榷的問題;然而,若是說人有必要真正了解自己,應該沒有人會反對;尤有甚者,我們更可以說,自己不下工夫去了解自己,卻期待他人花心思來了解自己,這種捨近求遠的荒謬心態本來就相當可議;但遺憾的是,我們時常身陷這種謬誤當中而不自覺,以致於與真正自我的疏離;這種自我的疏離,才是真正可悲的寂寞。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這篇文章,是我高二寒假時,參加高中菁英盃辯論賽敗北後所寫下的;然而,兩年後,再次於寒假的大學菁英盃落敗,竟有著相似的心境,某種微妙的既視感油然而生……

 

        星空,見證了,轟轟烈烈的沉淪,冷冷淡淡的抽身……

文章標籤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相對於物理上的壓力,心理上的壓力也是一種作用力,作用於「心靈」之上;對於這種作用力,我們的反應可能是「順勢推進」,亦有可能是「逆向反彈」,端看受力對象的特性;此即為壓力的有趣之處對於不同的「心靈」,會有不同的效果。就如同某篇網路文章所比喻的把紅蘿蔔、土雞蛋、咖啡粉放進滾水裡頭,三者所會產生的變化相當迥異。

 

問題正是在此處顯現我的「心靈」屬於哪一種我所希望擁有的「心靈」又是哪一種兩者相符嗎差距有多大要如何改進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生在世,一路上總是有想望的相伴;其中,又可分為「短期的想望」,以及「長期的想望」;前者偏重於即刻的滿足,後者則是在追求某種較大的目標;想當然耳,後者對於我們的意義,遠遠勝過於前者;但諷刺的是,我們的人生,花在前者的時間,卻遠遠勝過於後者所佔的時間。

 

無可厚非的是,「衣食足而知榮辱」,本來就是要先滿足基本的需求,再放眼於較高層次的理想;或者是說,沒有滿足基本的需求,也不會有辦法心無旁鶩地追尋更高遠的夢想。然而,這段論述卻往往容易被濫用為懶惰的藉口。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世上好事千千萬,就看你拿什麼來換。」,人的能力、時間與心力都有限,想望卻無窮;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的文明不斷進步,人類總體的幸福感卻沒有隨之爆炸性增加的原因,只是由於我們的理想愈來愈高;反而是國民所得只有台灣的二十分之一的不丹,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對生活感到滿足。

 

欲望是不是原罪這個問題或許有待商榷,但可以確定的是過多的欲望無非是一種對心靈的折磨。儘管許多時候,我們往往自認已經將目標降得夠低,足以讓自己保持在盡力卻又不會太累的狀態,想藉此激發自我的潛能;但大多數的時候,我們往往過於理想化,成為了完美主義的工作狂。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古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,刻著三句箴言,其中最廣為人知,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即是「認識你自己。」;甚至在更早之前,有人問米利都的泰利斯「何事最難為」,他回應道「認識你自己。」;由此可知,「自我認識」是如此的重要而又困難。

 

然而,我們所認識到的自我,究竟是哪一種自我呢?是與生俱來的「原初的自我」;抑或是人生閱歷所形塑的「經驗的自我」;還是心目中那個「理想的自我」。其實,這三者的關係密切,使我們習於將之混為一談,導致難以誠實地面對自我:混淆了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與「未來」的自我,錯把「理想的我」當成「當下的我」。

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