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. 範圍

錢鍾書《圍城》第一章

1. 摘要

船在印度洋上,太陽侵占大部分的夜。這時正是中國舊曆的三伏,是每年最熱的時候,而又比常年更熱;事後大家說是兵戈之象,因為是民國二十六年。

2. 解讀

全段由聯想所貫穿。從紅海航行到印度洋,再從印度洋感受到太陽;又從太陽談到中國的三伏,最後從三伏說到兵戈。運用如同詩經中「興」的聯想手法,雖然過程是跳動的,但在結果上卻勾勒出靜止的世界觀。

在空間上,首句提到「紅海」,卻又說「早過了」;但不像是單純敘事,而像是在回應某種對於「紅海」的期待,而「早過了」使其期望落空。不過,緊接著的句子提供了兩項資訊:在「船上」與在「印度洋上」。至此,讀者已經能想像出某個具體情境:船很早就過了紅海,正行經印度洋。而這個情境可能是什麼意思?首先,過了紅海很可能不只是路過,而是暗示某些抽象景況。在《舊約聖經.出埃及記》當中,摩西帶領被奴役的同胞離開埃及,展現神蹟所穿越的就是紅海,最終抵達流淌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。因此,「過了紅海」可能指自由的理想已然實現,也可能尚在中途,還可能已經遠離;總之,這是否為流淌著奶與蜜的世界,還要看後續的發展而定,在此為讀者留下懸念。再者,從方向來看,從紅海到印度洋,是向東前進。其所引發的疑問,是出發點與目的地;其所引發的遐想,是當時西風東漸,對軍事、經濟與文化的侵占;不過,因為讀者不知道這艘船的目的,所以只能留下曖昧的揣測,留待後續來驗證。

而後面的描繪聚焦於太陽,太陽依然不饒人地「侵占」大部分的夜;此時讀者前面的猜想被觸動,察覺到作者應該是有意圖地在談論「侵占」。儘管可能只是因為印度洋的地理位置讓白日特別長、氣溫特別熱,但在緯度更高的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,所以這類侵占應該是普遍地存在。最後,作者筆鋒一轉,談到了「兵戈之象」;不但帶出了戰亂的意象,更在時間上賦予戰亂具體定位,也就是民國二十六年的戰亂。

從印度洋談到中國,關鍵是「太陽」。太陽侵占了印度洋的夜,也很平等地施予中國熱能;竄改「千里共嬋娟」的明月傳統,而為「萬里共烈日」;有更廣袤的格局,也有更深層的反諷。而太陽依然不饒人,很可能來自於海明威的《旭日又昇》,化用《舊約聖經.傳道書》當中「太陽依舊升起」的典故,以永世史觀來反諷飽經戰亂的「迷惘的一代」。但在《圍城》當中,卻直接把太陽所帶來的炎熱與戰亂連結,以永世史觀來營造出「普遍的戰亂」。而船艙裡的睡人受炎熱所影響,在炎熱與戰亂的連結下,則暗指受戰亂所影響;倘若再對應到《旭日又昇》,這些人很可能就是「迷惘的一代」。總的而論,此段透過動態的聯想,勾勒出戰亂的時空背景卻是普遍且靜止的,正如《圍城》的書名;而「迷惘的一代」如何在「圍城」當中生活,則是為後續發展所預留的伏筆。

3. 提問

「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」指時節,「熱得比常年利害」指年度;倘若只要強調民國二十六年的兵戈之象,大可以不必提到前者。如果只是加強敘述,但此段用字精簡,有需要被特別提出的重要性嗎?如果是混淆,也應該不是不小心,則提出刻意的混淆意義何在?

arrow
arrow

    fallsky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